2025年11月5日,在中国海南三亚的军港码头上,排水量达八万吨的钢铁巨兽——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号”正式编入现役。

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官媒新华社是在两日后,亦即11月7日才刊出仪式细节。报导称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亲自出席了盛大的入列仪式,他登上甲板发表讲话“勉励大家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打仗本领,为福建舰战斗力建设贡献力量”。蔡奇及张国清等人都出席了入列授旗仪式,官兵们则在飞行甲板和码头向习敬平敬礼并高呼“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许多专家称,福建号的入列无疑是中国军事科技的里程碑,因为相较于中国前两艘航母——辽宁号(改装自苏联库兹涅佐夫级,滑跃式起飞)和山东号(类似设计,2019年入列)——福建号的最大亮点在于采用“电磁弹射系统”(EMALS),这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福特级的第二种成熟应用。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分析称,此技术允许舰载机以更高频率、更重负荷起飞,例如歼-15战斗机可携带更多燃料与弹药,从而提升作战半径至800公里以上。

对此,台湾国防部智库“国防安全研究院”钟志东博士向BBC中文表示,福建号最大的亮点在于平直式飞行甲板的设计,以及所谓的“电磁弹射系统”,这是它最主要的两个亮点。当然,它的甲板设计跟电磁弹射也让战机的起降效率大为提升。此外,福建号还能搭载更大的固定翼机,例如空警-600这样的预警机。

整体来说,钟志东称这会让中国新的航母,特别是在建构航母战斗群的打击能力上,相较于过去的山东号跟辽宁号,达到非常不同的等级。

所谓弹射器是用来发射战斗机的装置。若无弹射器,战斗机需靠自身动力起飞;若携带更多燃料与武器,重量过重就无法起飞。

因此,中国这艘航母的入列标志着中国军事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达到新高度。

《纽约时报》分析称,福建号的入列让中国海军的总吨位逼近美国,即便“质”的差距仍然存在。然而,北京扩张全球海权的雄心明确,即从“防御性现代化”转向“进攻性投射”。换言之,福建号的正式入列不仅是中国军事的技术提升,更是地缘政治宣言。它预示着亚太格局的深刻变革,美国、日本与台湾等盟友必须重新评估其应对策略。

譬如,日本防卫学者、美国华府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非常驻研究员长尾贤博士(Satoru Nagao)向BBC中文分析,对福建号来说,台湾东侧太平洋区域是关键处。这是因为,台湾正于太平洋侧山区挖掘军事隧道,若中国从太平洋侧攻击台湾,即可针对隧道入口发动攻击。

因此,长尾贤认为,若中国在台湾太平洋侧部署航母,这些航母将有助于共军对台军事行动。然而,长尾贤也强调,美国、日本与菲律宾拥有大量导弹(及战机),可用于攻击台湾太平洋侧的船舰。若美国、日本与菲律宾攻击中国在台湾太平洋侧的航母,它们轻易被摧毁的可能性将会提高。

中国海军"福建号"正式入列服役向台海及美国释放什么信息

台湾学者钟志东则说,在平时的时候,现在中国航母可以进行所谓的“炮舰外交”(Gunboat diplomacy)来执行所谓的战略威慑,如同美国的做法。但航母也让中国军力投射出去,跨出“第一岛链”,在全球进行一种战力的投射。

他认为,美中竞争下,盟邦伙伴是美国所拥有的明显战略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整个航母战斗群的运作成熟之后,中国的航母战斗群出现在中东地区,甚或到非洲乃至欧洲,这都是有可能的。

福建号入列:强项及弱点

事实上,中国海军的航母梦在习近平上台后愈发积极。自2012年辽宁号(原乌克兰瓦良格号)入列以来,北京已投入巨资打造一支航母舰队。分析称,福建号作为首艘完全国产航母,其设计灵感明显来自美国的福特级(Gerald R. Ford-class),但融入了中国本土元素,如更宽阔的飞行甲板与模组化建造技术。

此外,福建号的入列仅用时三年,从下水到服役的效率远超中国前两艘航母辽宁号与山东号,也看出中国造船业的快速迭代与供应链的本土化。

福建号是在2022年6月下水,2024年5月首次海试,本月入列后意味着中国进入“三航母”时代。解放军前两艘航母辽宁舰和山东舰分别在2012年9月和2019年12日入列。

此外,若从装备来看,福建号不仅具备电磁弹射与阻拦装置(AAG),还能搭载约50架舰载机,包括歼-15T隐形战机与无人机,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南海与台湾海峡的空中投射能力。此外,专家称,入列仪式在海南举行,具有象征意义——海南是中国南海前哨,三亚基地正成为“东方珍珠港”,用以支撑远洋作战。

对此,钟志东认爲,福建号的整个侦察与打击能力正在变得更加完整。因此,它的弹射系统,搭配上面的舰载预警机,这艘航母具有强大打击能力,相较于以往的打击能力,当然是大幅增加了很多。

战略学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许瑞麟则向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表示,福建号是全球首艘利用电磁弹射技术成功起飞第五代战斗机的航母,这无疑增强了中国海军对其自主计划的信心。

中国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则称,福建舰另辟蹊径,专注在电磁弹射技术研发,而美国福特号航母由于“电磁弹射装置故障率高,因此尚未完善建构完整的战斗力和保障力”;宋忠平又称,福建号的“电磁弹射系统”是对美国技术的“弯道超车”,它解决了滑跃式航母的能量浪费问题,让中国舰载航空兵的效率提升30%。

《纽约时报》称福建号航母的规模与作战能力已逼近美国海军的最新型号,标志着中国从“跟随者”向“创新者”的转变,习近平的亲自督导更是凸显了其对海军现代化的战略重视。



大连的港口由俄国人在19世纪末建造,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

不过,专家向BBC中文表示,福建号的弱点亦十分明显。换言之,中国的航母计划确实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海权的军事威慑力,但也暴露了后勤弱点,比如海外基地匮乏等问题。

譬如,长尾贤向BBC中文表示,相较于美国航母,福建号的规模较小。美国拥有11艘航母,每艘排水量达10万吨,且采用核动力引擎。福建号排水量为8.5万吨,引擎则为常规动力。与美国航母相比,福建号属于较小型号。“然而,说到底,福建号对中国而言,仍是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是首艘配备弹射器的航母。”

日本国防研究所(NIDS)的报告也剖析福建号的弱点,称其柴油辅助系统在长时间高强度作战中易过热,且缺乏成熟的自动化维修模组。

台湾战略学者钟志东向BBC中文解释,跟美军相比,福建号的弱点也显而易见,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它的动力系统还是传统常规动力,还没有到核动力的情形。如果没有核动力,它就很需要船舰的补给。特别是中国现在跨越“第一岛链”之后,并没有一些巨型港口可以进行补给,所以它就完全依赖补给舰的支援。这也让它的作战能力,还有作战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

另外一个就是它的舰载机数量,现在还是不如美国最新的福特级航母那么多。有关起降跑道的设计也是一个弱点,由于弹射器侵入到降落跑道,所以它影响同时进行起飞跟降落的作业。

美国媒体《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分析称,美国航母的飞行甲板设计允许同时起降4-6架飞机,而福建号的甲板布局——虽有三条弹射轨道——但因岛式上层建筑位置偏右,导致同时操作受限,专家估计其出击率仅为福特级的60%。

此外,中国航母的战斗机属30吨级,而美国使用20吨级。这意味着中国战斗机需更大动力才能从航母起飞。除福建号外,其他两艘中国航母皆无弹射器,因此其战斗机起飞时无法携带太多燃料与武器。



除了非核动力意味着它无法像美国航母那样在“全球巡航”,在太平洋或任何区域的持久战中可能处于劣势,技术的磨练及实战经验也是一个短板。

钟教授便向BBC中文说,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来说,福建号的许多航母技术对解放军来说都是新技术,其技术成熟性以及可信赖程度也都需要时间与实战验证。他说:“换言之,福建号及中国其他航母战斗的整体能力,还有经验,相较于打过实战的美军比起来还有不小差距。”

譬如,关岛美军高级指挥官之一的布雷特·米图斯少将(Rear Adm. Brett Mietus)今年9月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便说:“中国有三艘航母,我们有更多。而且对我们来说的好消息是,我们已运作它们很长、很长时间。”他又说,安全且有效运作、高致命性水平的能力,是美军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的事,“而中国正在学习如何做到”。

海权野心的崭新里程碑:“太平洋可以容纳美国与中国”

无论如何,福建号的快速入列对区域带来强烈的信息。欧洲媒体问道,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为潜在的台海统一之战做更快速的准备?毕竟,福建号命名源自福建省——台湾对岸的省份,其地理象征不言而喻。譬如,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称,福建号是对台湾的“闪电威慑”,它不仅能运载战机,还可搭载两栖登陆艇,强化解放军的两栖作战能力。

对美国而言,福建号的战略冲击同样深远。外界分析称,其缩小了中美海军在印太的技术鸿沟,迫使华盛顿重新分配资源,同时威胁美军在“第一岛链”冲绳甚至“第二岛链”关岛的美军基地。

许多分析称,福建号入列的战略意义便是先突破美国及盟友的“第一岛链”围堵之后,同时施行“反介入”跟区域“拒止”(A2/AD)的战略。

对北京来说,航母是远洋作战的重要载台。钟志东表示,中国航母的首要目的在于突破美国及盟友设下的“第一岛链”封锁。这一次福建号的下水,标志着中国从所谓的“近海防御”到所谓的“远海防卫”这样的远洋战略的转变,就是落实所谓的中国“深蓝海军”(Blue-water navy)的建构。

当然,福建号航母的作用最主要就是要挑战美国在印太区域的主导传统,特别是在海军上面的战略优势。习近平自己曾经说过,“太平洋够大,可以容纳美中两国”。钟志东向BBC解释,此次福建号航母的下水成军,当然也标志着在太平洋地区中国要跟美国角逐并肩而立的能力。如果跟美国角逐,就会挑战美国在印太的这种所谓海权优势,也就会进而改变印太地缘战略的秩序。

钟教授还告诉记者称,中国海军“远海防卫”另外一个目标就是突破岛链围堵之后,就可以进行所谓的“反介入跟区域拒止”(A2/AD)战术。“反介入跟区域拒止”可定义为“行动与能力意在吓阻介入,或在特定战场空间限制其行动”。换言之,就是如果中国在区域有军事行动,并希望在这种特定的区域,例如在台海与南海地区,以上述战术反制境外势力的介入,包括美国的介入。

但钟志东也强调,即便航母象征中国海权的扩张,并试图突破美国岛链封锁,但美军在日本、韩国甚至菲律宾的驻军在进行区域军事干涉行动上都有重要据点,这些基地的美军和日本等国的军事力量,仍可牵制中国航母在突破岛链方面的行动。



美国“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左)、法国“戴高乐”号航空母舰(右)和日本“加贺”号(中)舰今年参加太平洋联合演习的资料照片

美中军备竞赛“开打”

防卫学者长尾贤向BBC中文解释,事实上,航母的战力在战争发生时并非那么关键,因为其角色已因高科技导弹发展而改变。但在和平时期,航母极具价值,原因在于部署航母能展现国家的意志。从这个观点来看,航母大小并非重点,拥有航母本身就很重要。这也是为何日本的航母,即使小于美国与中国的,仍具重要意义。

放眼未来趋势,长尾贤分析,当下许多国家正建造无人机航母。美国与中国也正开发无人机,并尝试从航母上操作。他向记者强调,航母的一大弱点在于事故风险,因为航母会在航行中会晃动,而战斗机需在这种船舰上起降,因此会事故频发且常导致飞行员丧生。因此,人类操作需大量安全系统训练,“若无人机的AI技术发展成熟,无人机航母将更具成本效益,并成为主力力量。”

一些专家预测,中国海军可能在2030年代中期拥有六艘航母,总数超越英国与法国之和。

台湾学者钟志东则向BBC中文强调,中国加速海权扩张的步伐不会减弱,目前中国的海军舰艇数目已经超越美国,但这也会触发美国加入与印太盟友的协作军事演练维持既有军事优势。不过,如同过往冷战期间的美苏军备竞赛,美中之间在未来国防上的较量及投资预计将会持续。



2020年初中国海军第一艘055型驱逐舰南昌号服役。美国国会报告指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几年前就超过了美国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