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机器时代: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一书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得益于以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生产网络。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和出口加工区,吸引境外资本和技术,并依靠来自农村地区的廉价劳动力作为“人口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然而,这种全球代工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模式也导致了对出口订单的高度依赖,一旦欧美国家市场疲软、经济危机或消费不振,中国的加工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甚至出现破产倒闭潮。

这种全球代工生产模式不仅让中国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欧美市场,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劳动权益问题。当劳动力被视为一种“人口红利”的时候,从中获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伴随着低工资、弱保障、超长劳动时间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因为节约劳动力成本就是让利润最大化的直接途径。事实上,基于劳动力成本而进行“逐底竞争”的产业大转移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日本等国家将轻纺、机电等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成本较低的“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 第二次则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亚洲四小龙” 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大陆。